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剔墨纱灯:传承与创造的文化之光

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剔墨纱灯:传承与创造的文化之光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这其中,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所传承的剔墨纱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深受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喜爱。剔墨纱灯不仅体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丰盛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剔墨纱灯,又称宫灯,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起源于北宋时期,时任无为知军的书画大师米芾。后在清朝康熙年间,无为人蔡竹田在先人基础上,首创了剔墨纱灯,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灯饰。剔墨纱灯不仅在民间流传,更曾被慈禧太后用于宫廷装饰,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地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工艺经历了颠沛流离和技艺失传,直到近代才得以复兴。

在这一背景下,芜湖电缆工业学校的剔墨纱灯文化传承班应运而生。自2014年开班以来,学校邀请了剔墨纱灯的唯一继承人朱晓钟大师授课,旨在培养对这一传统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至今,已有数百名学生通过进修掌握了这一技艺。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制灯技巧,更让他们在操作中领悟到工匠灵魂的重要性。

最近,学校组织的剔墨纱灯采风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20名学生记者走进剔墨纱灯展示馆,目睹了这一工艺的制作经过。展馆内各式各样的剔墨纱灯琳琅满目,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学生们通过与德育副校长王盛的对话,深入了解了剔墨纱灯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和文化传承。

制作一盏剔墨纱灯,包括剔墨、上胶、描线、打底和染色等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手工操作,这不仅考验技艺,更考验制作人的耐心和专注力。王校长告诉学生们,“要想完成一件出色的剔墨纱灯,必需凝神屏气,如同进修一样,唯有静心静气,才能学精学透。”这一见解引起了学生们的深刻共鸣,不少学子纷纷表示要更好地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进修与探索中。

剔墨纱灯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上,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同学们在展馆中看到的每一盏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展示了工匠们的创意和情感。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学生们对剔墨纱灯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能在校园中进修到这样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芜湖电缆工业学校通过剔墨纱灯的传承与创造,不仅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对工匠灵魂的领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剔墨纱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探索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